技術提供:Blogger.
website facebook twitter

Liubb Say...

All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

    • All
    • JavaScript
    • HTML&CSS
    • 歷史
    • 閱讀
    • 網站
    • 電影
    • 軟體
    • 旅行
    • 哲學
    • 科學
    • 思考
    • 知識
    • 音樂

     

    定律是屬於科學的,機率卻是屬於神的。

    Continue Reading


    每個人都知道時間,但他們並不明白時間跟現在的關係。你永遠只能指出那個不具體的時間,例如幾月幾號幾點幾分幾秒,我們把時間訂的精確一點,僅以秒來計算,當我問你現在是宇宙誕生的第幾秒?你會發現每一秒都在變化,以至於你指出來現在在哪一秒時你已經不在那裡。你根本不知道你在哪一秒裡,當你說你在這一秒時你已經跳到了下一秒、當你說你會在下一秒時你還在這一秒⋯⋯請問你到底在哪?現在一直在變化,當你說現在的時候卻已經不在。人們處理時間的問題跟牛頓古典力學一樣的態度:「不精確無妨,能用就好。」一個得過且過的東西是科學的嗎?
    Continue Reading


    意識是波粒二象性的光,它處於疊加態,它既不是知道,也不是不知道,它是這兩者的疊加,是介於知道與不知道之間的變化——是能知的。
    Continue Reading

    Continue Reading


    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原作者Arthur C. Clarke:說過這樣的話:「存在有兩種可能性,要嘛我們是孤獨的,要嘛我們不是。兩者都同樣可怕。 」有沒有第三種可能呢?例如說這兩種情況其實都同時發生了——我們既是孤獨的,同時也不是孤獨的。或許對於誕生了46億年的地球來說,早在一百多億年前就開始演化的我們就是地球的外星人。(我們是孤獨來到這地球,找不到當年其他宇宙同伴的外星人⋯⋯?)

    Continue Reading

    費曼是誰呢?老套一點的說: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簡單一點的說,他超酷。

    Continue Reading

    許多科學公式必須加入時間變量,但時間卻是建立在天體運行週期及規律作為基礎的。例如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圈,形成季節變化而定義為一年、地球自轉一圈形成晝夜,定義一天、而月亮太陽相對地球位置形成潮汐。依此劃分得更細,演變至今以原子躍遷(銫133)的週期來定義「每秒」的絕對標準。時間的定義最終演變到如此奇怪的地步——我們依物體週期及規律定義出時間標準、再以這個標準回過頭去計算物體的週期及規律⋯⋯?

    Continue Reading

    基於近期對於食物與營養的研究,看到了不少很棒的書、影片及概念,想簡單的做整理,但因為議題牽涉的很廣,跟醫學、生物學、營養學等專業知識都有點關係,所以要是在細節上的理解有錯誤,務必要指正我,但整體而言我想表達的,是萬物都是「一體」。

    食物對於身體的影響——你幾乎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做實驗,如果要追求更卓越的身心,你的身體健康絕對是首要的。你吃的食物會直接的影響你的身體與腸胃道健康,間接的影響你的大腦健康,接著進而影響你的精神健康。他們是完全的連帶關係。

    Continue Reading


    關於一些宇宙的見解,我假設過時間不存在。這看起來很荒謬,因為你的時鐘確實在走,對吧?現在還要花時間看我的廢文,對吧?我甚至打賭你會繼續看下去⋯⋯我目前對時間的假設跟看法是這樣的:

    時間是一種錯覺,其實所指的只是一種粒子的方向性,也就是順與逆。

    物質也是一種錯誤的指稱或理解,其實整個宇宙的存在物很可能是基於同樣的基礎所構成(或許是弦理論假說中構成所有基本粒子的弦(string)),而物質所指的只是一種在人的五感或身體構造可明確判別的巨觀粒子形式。

    Continue Reading


    作為一台電腦,或者說計算機,或是程式,必須具備運算能力,是指稱一個物件能夠執行輸入及輸出。電腦的運算基礎正是圖靈機的概念(基於0跟1做運算),而對於意識能力來說,則是一種輸出無限多種可能性,也就是輸入後不會輸出定值,沒有標準答案,具備不可控性。因為只要必須輸出一個準確的解,也就意味著無法運算涉及無限可能的問題。並且輸出一個需要以無限種方法作為運算的問題,圖靈機也面臨著所謂的停機問題。圖靈機可以設計無限多種機器、做無限多種運算,但是並不存在一個圖靈機可以驗算這無限多種機器是否可以停機輸出答案或者無法停機陷入無限迴圈。因為這台機器也必須把自己列入可否停機或是陷入迴圈的驗算之中,但是假設自己也陷入了無限迴圈無法停機,他又該怎麼停機下來告訴你:「我無法停機」呢?這樣的運算條件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因此後來便普遍認知到以圖靈機為運算基礎的電腦無法具備思維能力。

    Continue Reading


    本來沒有想到會講到人工智慧的話題,但剛好有了一些想法。近百年科技技術突發猛進,人們發覺自己突然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倘若機器人有了意識,抑或是失控,人類該如何自處?」人類會有這樣的自問,我看了其實特別的想大笑。我想問問這些人類,你們沒生過孩子嗎?你們生孩子的時候怎麼不問這種問題:「倘若孩子有了意識,抑或是失控,人類該如何自處?」你只有在面對人以外的事物時有這樣的疑問,面對你的孩子則不會,為什麼?很簡單,因為你們把孩子視為一個生命,卻不把擁有智慧的機器人視為一個生命。你會懂得去學會尊重你的孩子成長成獨立個體的意願,那麼為什麼面對擁有智慧的機器人就不能?有時候人類甚至也不認為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很顯然的事實:在許多體制之下,人類早就在培養孩子成為機器人了。孩子本來就是有智慧的,但掌權者並且不允許他們有智慧,因為智慧意味著追求個體的獨立性,而不是如機器人般的聽命行事。
    Continue Reading


    Continue Reading

    哲學、科學、宗教,基本上這三個東西是連結的,而且解釋整個宇宙形成。他們各自由人的自我營造出來的假象、量子力學、金剛經直接連結成了宇宙是幻象這件事。我要肯定的說,他們完全是有關連的,量子力學的確碰到了邊,研究到了意識領域,弦理論感覺正確的,物質實際上或許是波動,並不實存。人與人也是由自我的幻覺所分隔開的,而宗教則已經點出了答案,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並不是一種比喻,當人的自我拿掉之後,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意識,也就是這件事是確定的。我並不存在——我只是一個幻覺,由自我的意識所編造出來的幻覺。連續也是一種幻覺,他是每一個瞬間的波動所產生的錯覺。我曾經懷疑過為什麼錄影的時候影像並不是連續的,而是每秒24-30張照片所組成的?或許時間並不存在,連續實際上就是錯覺。當你意識到意識不存在、當你大腦意識被切斷,就變成了波動,而有意識的時候,波函數崩塌,一切就變成了現實。

    如果存在是一種幻覺,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何其珍貴的事。我可以與你們相遇是何德何能何其可貴啊?
    Continue Reading



    錯誤的理解會讓事物感覺起來不自然。而一個擁有洞察力的人,就是一個可以覺察那個不自然的人。從初生之始,所有人都是擁有洞察力的,但他們被各種錯誤理解與自我意識教條給制約了,他們並沒有依循他們自然的樣子成長,所以他們行事時變得不自然。但他們不認為自己不自然,他們甚至覺得,那些自然的人、順其自然的人,是低等的。所以他們說,人以外的動物是低等的、太過符合人性的人也是低等的。但自然從來都不賦予生命層級,也就是說,一切早就是平等的。那麼,誰創造了高低等?就是人的自我。
    Continue Reading



    對人們來說,時間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時間意味著所有東西都有連續性、有跡可循;但事實上,事物只有在我們有意的連貫起來的時候,它才成了一種連續性,就算時間一如既往地看似流動著,但是只要感覺自己未曾參與,就不存在那一刻的時間中。

     
    Continue Reading

    上次任性的講了黑洞,有觀眾說想聽聽蟲洞,剛好今天有空,所以來教大家怎麼造蟲洞。典型的蟲洞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Einstein-Rosen bridge)。

    是連結兩個不同時空的通道,我們知道廣義相對論已經解釋了空間上的物質質量可以影響空間本身,例如伸展或彎曲空間,而當年愛因斯坦跟跟另一個物理學家羅森一起研究廣義相對論的引力方程式也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宇宙的空間允許存在類似捷徑的東西——蟲洞。也就是大家最常見的一個蟲洞簡化模型圖:


    這個圖只是一個比較易於理解的概念,事實上蟲洞是不是真的長這樣,有很多說法,畢竟誰都沒看過,只能推測,其他的蟲洞模型也有這樣的:

    其實要形容蟲洞,真的很像觀落陰,因為目前為止這是一個充滿假設的東西,也只在理論上成立,現實世界幾乎不太可能存在,但既然要想像,就來實際架構一下理論上怎麼要才可以造蟲洞。
    第一種蟲洞:愛因斯坦—羅森橋式的蟲洞
    當我們在說愛因斯坦—羅森橋式的蟲洞,其實就是在說黑洞+白洞=蟲洞這種東東,這種蟲洞是最典型的一種描述,雖然廣義相對論推論和證實了黑洞的存在,但事實上至今我們還是難以得知黑洞內部的樣子,最初黑洞有種解釋叫史瓦西解、或者稱史瓦西黑洞,這種解釋認為黑洞最中心是靜止不動的,裡面存在奇異點(singularity),這點的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重力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所有物理定律都不適用,很難解,所以愛因斯坦很痛恨這個點,國中物理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大爆炸的起源也是一個奇異點(所以才會說理解黑洞就可以理解宇宙起源)。
    不過後來更有了不同的看法,科學家透過觀察超新星爆炸形成黑洞的這個過程,認為黑洞中心可能不是靜止的,因為過程中兩個恆星相互高速旋轉,最終會因為運動方向變成一個接近扁平圓盤狀的結構(上下噴射的東西是黑洞中心物質碰撞太猛烈溫度太高而射出的宇宙射線之類的東東我們先不管),重點是那個盤狀物,是不是好扁好圓好大啊?所以這樣的推測認為黑洞中心也可能是這樣一路轉下去,因此中心點可能是動態的,黑洞中心或許根本沒有什麼被濃縮到極致的奇異點,而是有點像颱風中心存在颱風眼那樣,說不定我們乖乖配合這樣順著轉下去有機會也有空間可以通過。

    但是要通過去也勢必要連接一個什麼地方,所以理論推測黑洞的對面要有一個白洞,這個白洞的特性必須跟黑洞相反,黑洞吸東西,那白洞就要吐東西,而且只出不進。這理論認為通過這樣的蟲洞之後對面是不同的平行宇宙,或是鏡像宇宙,跟我們宇宙很像,但是一切都是相反的,例如時間反序的,或許還會有點像大爆炸。(所以也有種說法認為我們的宇宙就是個黑洞,不過也有「反駁這種說法的說法」XD)

    這裡重新整理需要的材料:一個黑洞、一個白洞,如果找到這兩種東東連結在一起,那就是一個蟲洞啦,是不是很簡單呢?各位小朋友學起來了嗎?不過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可以顯示白洞存在,所以更遑論蟲洞了,而白洞的特性也違反熱力學的能量守恆。所以找不到也不要氣餒。
    這種蟲洞的問題:
    問題一:
    把黑洞當蟲洞穿過去,其實需要無限大的時間,因為根據廣義相對論,重力場越大時間流逝的速率越慢,黑洞的重力場連光速都逃不出去,所以進到黑洞之後,在地球來看,你的時間幾乎等於是靜止的,但對黑洞中的你來說地球可能已經過了幾千億年(實際上要換算需要知道你在裡面待多久&地球離多遠),不過簡單說,你走一趟黑洞版的蟲洞出來,地球應該也毀滅了。所以這種耗時無限大的蟲洞其實完全不實際XD

    問題二:
    你可能無法活著出來,真是令人感到困擾。因為,就算黑洞裡面有空間可以通過,那個空間說不定還是小到一個不行,還要考慮到黑洞嚴重的重力跟潮汐力,你大概會在裡面死得比義大利麵還更義大利麵。

    沒關係,你還可以參考接下來要講的兩種造蟲洞的方法。
    第二種蟲洞:量子糾纏式的蟲洞

    在量子力學中也有很類似蟲洞的概念,叫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把兩個粒子交互作用之後,他們會產生關連性,例如把A粒子留在地球、B粒子用雷射射到太陽系幾千光年外,這時候基於量子力學,兩個粒子在未觀測之前都是疊加態,也就是我們都還不知道粒子的自旋,直到觀察才會塌縮成一個確定的狀態,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隨便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自旋(例如A粒子測到上旋),B粒子幾乎是瞬間!真的是瞬間可以感應到A粒子被測量到,並且絕對會變成與A相反的下旋。兩個粒子在如此遠的距離還是有著一種超光速的關聯性,而且這種速度目前得知大概比光速快至少 10,000 倍,其實概念就非常像是一種微型蟲洞,愛因斯坦稱這種現象是「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糾纏嚴格說起來,並沒有違反相對論訂下的「物質不可以超光速」這項規則,因為量子糾纏雖然能產生關聯,但是普遍認為不能傳遞信息,不過當你測量時確定幾千光年外的另一個粒子絕對會是相反自旋這件事,心裡多少還是會毛毛的,就連物理學家至今一直還沒搞清楚其中的機制怎麼作用的,所以有人提出如果兩個黑洞像這樣互相糾纏再分離,或許可以會造出一個如同蟲洞的通道來。這種量子糾纏式的蟲洞,概念也跟弦理論(String Theory)中所謂的量子漲落,也就是糾纏的夸克有點類似。

    弦理論是個很新穎的概念,甚至有機會能把量子力學跟廣義相對論完美結合,這理論認為其實粒子是不存在的,夸克可能並不是最基本的粒子,或許在夸克中有著一條條的弦,透過不同的振動型態形成不同的粒子,就像樂器的弦一樣,琴弦振動會表現出不同的音階。真的是個超天才的理論,甚至可以把宇宙四力全部統一起來。從弦理論的角度看出去,整個宇宙都是一種振動,念了量子力學好一陣子,這樣的理論的確有非常直覺式的美感。(簡直完美)不過弦理論有個大問題,他需要在十維世界運作,所以要完成這理論要找出另外的六維…以至於如今也還是一個研究中的理論,情不自禁的扯遠了,總之有興趣可以了解看看。
    回到我們的討論,量子糾纏式的蟲洞其實有點難找,不過這種理論下蟲洞很可能比你想像中的還要更常出現,但出現了也因為非常不穩定所以非常容易產生塌縮而關閉。以下來說說小缺點:
    這種蟲洞的問題:
    問題一:
    要糾纏兩個黑洞再分離出來有點難度。並且也因為這樣不確定的蟲洞建構在尚未完全能夠理解的理論上,可行性也是未知。
    問題二:
    超難找。就算出現也很不穩定,一下就不見。或許我們只能期待看類似CERN這全世界最大的粒子實驗室有沒有機會弄出類似的東西來。XD

    第三種蟲洞:人造式蟲洞工具
    鑒於以上兩種方法有不同的缺點,你可能會覺得第二種比較可行,但是蟲洞很容易塌縮很不穩定這件事蠻討厭的,所以理論學家也想到一個可能可以保持蟲洞的穩定性(請不要問我為什麼這些人蟲洞都還沒找到就去想維持蟲洞穩定開啟的方法),也就是找到一種有負質量的奇異物質(exotic matter),這種物質與我們常見的普通物質有著相反的特性,例如普通物質如果是會產生重力跟帶著正質量,奇異物質就會產生一種很像反重力的斥力能把東西推開,並且有著負質量。
    有這樣的特性就可以讓蟲洞的隧道中間不至於變成黑洞,聽起來很難想像。雖然這種奇異物質目前沒人找到,只是一種猜想物質,但是其實宇宙中確實存在這兩種特性的東西,一個是暗能量,一個是反物質。暗能量被認為是一種帶著反重力加速宇宙膨脹的物質,沒有這種東西存在,那目前人類對宇宙的觀察完全無法解釋,所以它是必要的存在,只是科學家也還在研究;另一個是反物質,反物質在日常中並不常見,但是透過CERN的強子對撞機能夠觀察到粒子在碰撞的時候的確撞出了粒子與反粒子,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又互相抵銷消失不見。要是能夠理解和控制這些東西,或許我們可以找出他們跟奇異物質的關聯,離蟲洞也不遠了。
    如果你真的找不到奇異物質,也可以去問一下奇異博士,他那邊應該很多(?)


    時空旅行的祖父悖論和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
    經過重重困難,假設真的弄出蟲洞,那也就代表可以超越光速,也就是回到過去,那會有個嚴重的問題,也就是有名的「祖父悖論」,假設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那怎麼會有現在的你存在並且穿越蟲洞回到過去?這個悖論有人可能會拿「平行宇宙」來解釋,不知道的人去看一下復仇者聯盟4就知道了。所以很多科幻電影也會把回到過去解釋成其實創造了一個新的平行宇宙,所以你永遠改變不了你所處的世界線的歷史。
    那麼,假設這論點成立好了,時空旅行回到過去的概念其實還是違背了熱力學,我們通常用熱力學中的熵來描述一個系統是有序還是無序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則是解釋了熱力傳播過程的不可逆性:一個孤立的系統在演化時會自發的朝著平衡前進,作功會增加熵(熵代表著那些無法再被利用的能量),我們可以把整個宇宙視為一個系統,宇宙會朝向熵最大化,這過程解釋了為什麼時間有方向性,因為整個宇宙是從有序走向無序的。用一個簡單思考方式來說,系統越宏觀,時間的方向性越明確,當然可逆的機率越低。例如你把一滴墨汁倒入一杯180ml的水中,水的分子量超大,粗估會有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個水分子會把顏料分子給分散,你期待失散在水分子中的顏料分子可以恢復成當初那一滴完整的墨水,機率真的太低,這輩子幾乎不可能(就算等到地球毀滅也很難)。但是在量子力學這種微觀的系統中,如果縮小到量子世界的規模,例如變成五顆水分子倒五個顏料分子,那墨水排成有序的機會就高上很多,所以在量子微觀世界中,時間的方向性(因果關係)可以說變得非常不明顯,算是微觀世界的特色和有趣之處。而時間倒轉的機率,在分子以千萬兆的千萬兆計的宏觀世界來看,則可說是趨近於0。

    你也可以從你的房間看出熱力學第二定律:

    你的房間整齊(有序)只有幾種形式,但是不整齊(無序)幾乎是千百萬種方式。XD

    基於以上總總限制,時空旅行(蟲洞)實在太不可能存在了。黑洞跟蟲洞最大的區別大概就是一個被發現了,一個我們可能永遠都找不到。不過物理定律總有被推翻的時候,所以誰知道呢?我們可以期待著有那麼一天。至少,看到這裡,改天房間亂又被媽媽念的時候,你可以跟你媽說:「你不知道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是從有序走向無序的嗎?」








    Continue Reading
    好喔,今天來聊黑洞好嗎?不好嗎?我管你的勒。好的,今天的話題也會頗深,因為我看完Netfilx上的黑洞啟示錄(BLACK HOLE APOCALYPSE)好興奮阿。

    Continue Reading

    從量子力學開始,我一腳踏進了物理的世界。

    然後我看起了費曼整套的物理學講義,求知若渴,覺得這一切都太過迷人了…於是我決定用更簡單、更好理解的角度整理我自己的理解。不過,如文章標題,我這篇想講的只有最重要最基本的東西:基本粒子。費曼說過,如果世界要毀滅,物理學只能留下一個訊息傳給下一代的人類,他留下唯一的一句話一定是:「宇宙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這就是物理最根本的基礎。

    原子的英文「Atom」是從希臘語ἄτομος(atomos)轉化來的,意思就是「不可切分」,是的,這竟然是古希臘跟印度哲學家所提出的概念!(哲學家終於對科學有點貢獻惹。)當時的哲學家們認為把物質切分到最小最小,無法再切分的單位,就是原子。所以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原子就是物質最小的單位。

    但是過了幾百年之後,科學家敲敲原子的門之後發現,唷,原來原子裡面還有東西喔?進而發現了原子裡面其實有電子跟原子核(中子、質子)。是啦,這就是以前國中課本讀到的東西了。不過還沒完,更有趣的是,科學家開始研究起電子和原子核,一研究下去不得了,一切都越來越奇怪了…

    Continue Reading




    原來就在昨天2016年2月11日,美國重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探測到重力波!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最後一個假設終於被證實。
    Continue Reading
    有個很有趣的科學名詞叫賴登福現象(Leidenfrost Effect),在1732年首次被發現,爾後1756年一個德國醫生Johann Gottlieb Leidentfrost做了深入研究後發表了更具體的論文(所以用他名字命名)。這現象講的是:『如果液體接觸遠超過其沸點的東西,那麼在接觸的表面就會瞬間形成一層有隔熱作用的蒸氣。』最簡單的例子是:水如果滴在超過200°C的滾燙金屬板上時,會神奇的變成一顆顆的水珠在金屬板上滾動。 
    Continue Reading
    Older
    Stories

    About me



    Liu BB

    一隻水豚,什麼都想涉獵。

    Most Popular

    • 《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不光是個會讓人流淚的故事,而是心痛啜泣。
    • InDesign輸出騎馬釘出現錯誤的解法、另一種輸出拼板PDF的方法
    • 片刻,生命。
    • 填鴨餘毒
    • 如果有如果
    • DMT - 存在人體、動物、植物中,超越物質世界的神秘「精神分子」。
    • 近期買書、太宰治、芥川龍之介短篇閒談
    • 愛正是她一生追求,卻始終得不到的東西。-我讀飯島愛的《柏拉圖式性愛》
    • 如果你問我,有比古文明、外星人、神秘現象更迷人的東西嗎?我的答案只有一個--量子力學。
    • 總和快速解法

    所有文章

    • ▼  2025 ( 8 )
      • ▼  4月 ( 6 )
        • 那斯魯丁的渡船
        • 能知之力。
        • 平凡
        • 你並不擁有任何東西。
        • 別錯過這一刻。
        • 該如何「不活在當下」—實際行動指南
      • ►  1月 ( 2 )
    • ►  2024 ( 34 )
      • ►  12月 ( 3 )
      • ►  11月 ( 2 )
      • ►  10月 ( 1 )
      • ►  9月 ( 1 )
      • ►  8月 ( 3 )
      • ►  7月 ( 1 )
      • ►  6月 ( 2 )
      • ►  4月 ( 3 )
      • ►  3月 ( 1 )
      • ►  2月 ( 10 )
      • ►  1月 ( 7 )
    • ►  2023 ( 28 )
      • ►  12月 ( 11 )
      • ►  11月 ( 1 )
      • ►  10月 ( 2 )
      • ►  9月 ( 4 )
      • ►  6月 ( 2 )
      • ►  5月 ( 1 )
      • ►  4月 ( 1 )
      • ►  3月 ( 1 )
      • ►  2月 ( 3 )
      • ►  1月 ( 2 )
    • ►  2022 ( 17 )
      • ►  12月 ( 1 )
      • ►  11月 ( 3 )
      • ►  10月 ( 1 )
      • ►  9月 ( 3 )
      • ►  7月 ( 2 )
      • ►  6月 ( 2 )
      • ►  4月 ( 2 )
      • ►  3月 ( 1 )
      • ►  2月 ( 1 )
      • ►  1月 ( 1 )
    • ►  2021 ( 20 )
      • ►  11月 ( 2 )
      • ►  10月 ( 2 )
      • ►  7月 ( 1 )
      • ►  5月 ( 1 )
      • ►  4月 ( 1 )
      • ►  3月 ( 1 )
      • ►  2月 ( 5 )
      • ►  1月 ( 7 )
    • ►  2020 ( 25 )
      • ►  12月 ( 11 )
      • ►  11月 ( 1 )
      • ►  9月 ( 5 )
      • ►  8月 ( 1 )
      • ►  7月 ( 2 )
      • ►  6月 ( 1 )
      • ►  3月 ( 3 )
      • ►  2月 ( 1 )
    • ►  2019 ( 18 )
      • ►  12月 ( 2 )
      • ►  9月 ( 2 )
      • ►  7月 ( 2 )
      • ►  6月 ( 2 )
      • ►  5月 ( 2 )
      • ►  4月 ( 1 )
      • ►  3月 ( 1 )
      • ►  2月 ( 3 )
      • ►  1月 ( 3 )
    • ►  2018 ( 9 )
      • ►  12月 ( 1 )
      • ►  11月 ( 2 )
      • ►  10月 ( 1 )
      • ►  8月 ( 1 )
      • ►  7月 ( 1 )
      • ►  4月 ( 1 )
      • ►  1月 ( 2 )
    • ►  2017 ( 20 )
      • ►  12月 ( 2 )
      • ►  11月 ( 2 )
      • ►  10月 ( 1 )
      • ►  9月 ( 2 )
      • ►  8月 ( 1 )
      • ►  7月 ( 1 )
      • ►  6月 ( 1 )
      • ►  5月 ( 1 )
      • ►  4月 ( 3 )
      • ►  3月 ( 1 )
      • ►  2月 ( 2 )
      • ►  1月 ( 3 )
    • ►  2016 ( 29 )
      • ►  12月 ( 3 )
      • ►  11月 ( 3 )
      • ►  10月 ( 1 )
      • ►  9月 ( 1 )
      • ►  8月 ( 1 )
      • ►  7月 ( 3 )
      • ►  6月 ( 1 )
      • ►  5月 ( 4 )
      • ►  4月 ( 1 )
      • ►  3月 ( 3 )
      • ►  2月 ( 3 )
      • ►  1月 ( 5 )
    • ►  2015 ( 55 )
      • ►  12月 ( 2 )
      • ►  11月 ( 2 )
      • ►  10月 ( 2 )
      • ►  9月 ( 1 )
      • ►  8月 ( 3 )
      • ►  7月 ( 5 )
      • ►  6月 ( 4 )
      • ►  5月 ( 5 )
      • ►  4月 ( 7 )
      • ►  3月 ( 3 )
      • ►  2月 ( 5 )
      • ►  1月 ( 16 )
    • ►  2014 ( 68 )
      • ►  12月 ( 6 )
      • ►  11月 ( 10 )
      • ►  9月 ( 6 )
      • ►  8月 ( 8 )
      • ►  7月 ( 2 )
      • ►  6月 ( 4 )
      • ►  5月 ( 5 )
      • ►  4月 ( 9 )
      • ►  3月 ( 6 )
      • ►  2月 ( 6 )
      • ►  1月 ( 6 )
    • ►  2013 ( 51 )
      • ►  12月 ( 3 )
      • ►  11月 ( 16 )
      • ►  10月 ( 9 )
      • ►  9月 ( 4 )
      • ►  8月 ( 5 )
      • ►  7月 ( 1 )
      • ►  6月 ( 1 )
      • ►  5月 ( 1 )
      • ►  4月 ( 4 )
      • ►  3月 ( 3 )
      • ►  2月 ( 4 )
    • ►  2012 ( 42 )
      • ►  12月 ( 3 )
      • ►  11月 ( 7 )
      • ►  10月 ( 4 )
      • ►  9月 ( 7 )
      • ►  8月 ( 4 )
      • ►  7月 ( 1 )
      • ►  6月 ( 9 )
      • ►  5月 ( 2 )
      • ►  4月 ( 2 )
      • ►  3月 ( 1 )
      • ►  2月 ( 1 )
      • ►  1月 ( 1 )
    • ►  2011 ( 33 )
      • ►  12月 ( 3 )
      • ►  11月 ( 2 )
      • ►  10月 ( 1 )
      • ►  9月 ( 1 )
      • ►  8月 ( 2 )
      • ►  7月 ( 5 )
      • ►  6月 ( 1 )
      • ►  4月 ( 1 )
      • ►  3月 ( 2 )
      • ►  2月 ( 3 )
      • ►  1月 ( 12 )
    • ►  2010 ( 13 )
      • ►  11月 ( 2 )
      • ►  9月 ( 3 )
      • ►  6月 ( 3 )
      • ►  5月 ( 1 )
      • ►  4月 ( 3 )
      • ►  3月 ( 1 )

    總網頁瀏覽量

    Translate

    Labels

    知識 思考 科學 音樂 哲學 旅行 教學 軟體 經濟學 電影 網站 閱讀 歷史 雜記 html & css JavaScript

    放廣告就是為了錢不然呢

    雖然點了也沒多少錢 不信你點看看

    Created with by BeautyTemplate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