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電影《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一直把這故事記著。我不是很在乎別人怎麼評價這個故事或主角,但我真心喜歡著這電影,雖然這是有點殘酷的故事。這部電影是Upton Sinclair所寫的小說《Oil!》 (1927) 改編,據傳原小說作者寫這個小說的動機,是與妻子到訪一個美麗海灣,赫然發現這個美好的渡假之地最終被人們改建成油田的經歷而起,他從噴發的油田看見這些資本主義的貪婪,因而寫下《Oil!》。
《黑金企業》的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改編了這本小說,但僅參照了前兩百頁,因為改編後在本質上與小說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所以他把電影取名:There Will Be Blood(血色將至),讓這樣的石油故事及歷史,從譴責資本主義的立場,更深的探討到所有概括左派跟右派的人性貪婪,而且並不是只有如此,電影真正絕妙之處在於它徹底的呈現出不同角度,讓人對於資本主義有很大的反思。甚至可以說,故事完全顛倒了左派與右派的既定印象,透過一個平凡礦工如何轉變成石油大亨的過程,敘述了美國石油的歷史,但更具體地描繪出在這樣的歷史下,這個男人一生的故事。
《黑金企業》的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改編了這本小說,但僅參照了前兩百頁,因為改編後在本質上與小說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所以他把電影取名:There Will Be Blood(血色將至),讓這樣的石油故事及歷史,從譴責資本主義的立場,更深的探討到所有概括左派跟右派的人性貪婪,而且並不是只有如此,電影真正絕妙之處在於它徹底的呈現出不同角度,讓人對於資本主義有很大的反思。甚至可以說,故事完全顛倒了左派與右派的既定印象,透過一個平凡礦工如何轉變成石油大亨的過程,敘述了美國石油的歷史,但更具體地描繪出在這樣的歷史下,這個男人一生的故事。
看皮克斯的《可可夜總會》,讓我想起每一部我熱愛的皮克斯動畫。從《玩具總動員》、《天外奇蹟》、《腦筋急轉彎》、到這部《可可夜總會》,各自講述的是關於童年、關於夢想、關於面對人生的喜怒哀樂、關於回憶與死亡…這些最簡單不過的東西,其實何其重要,又多麼容易被忽略呢?
原本我是不太有意願看《可可夜總會》的。
其實我第一次看完《la la land》已經是去年的事了,但看這電影的當下激起很多感觸,除了哭得不能自己,結束後這故事也一直迴盪在我記憶裡,我只知道:它是一部好電影,它絕對是。但是我遲遲無法寫下任何東西,我還沒辦法消化然後反芻出任何想法。直到今天我又看了第二次。我看電影真的很少願意看第二次以上,但《la la land》完全可以。
我想我可以寫下它了。
《la la land》是個光看電影海報你會以為是個老梗的歌舞劇故事。沒錯,它的確是歌舞劇,但它卻也不是歌舞劇。為什麼我這麼說?我認為導演是故意的,但我想先說說這個故事:
這是一個發生在LA(洛杉磯)一對懷抱理想的男女,各自追尋夢想的故事。男主角懷才不遇,在無法發揮他才能的鋼琴酒吧打打零工,時常只能彈彈通俗、但他卻不喜歡的曲子,而內心深深愛著純粹的爵士樂,希望開一間屬於自己的爵士酒館;女主角是個在片場對面咖啡店裡的打工女孩,但她同樣也懷著演員的夢,在電影棚附近打工只為了不錯過電影棚各種試鏡的機會。
於是,電影的開頭,他們在LA的日常——也就是塞車中,初次遇見對方(…不過並不是什麼好印象就是了,男主角嫌女主角不開車而猛按她喇叭,而女主角也不甘示弱地回敬一個中指XD),然後所有的市井小民出來歌舞歡唱。大家一起出來唱唱跳跳歌舞,的確很老梗又無聊,可是《la la land》這段歌舞詮釋出了新的意思:
心裡很悲傷,但是卻像不希望被看到似的,不表現出來。連快樂的時候都是帶著淡淡的悲傷的。一股無法宣洩的哀愁感,比起大哭還要難受。
人在寂寞中就是這樣的狀態。尤其歷經心碎之後的寂寞,寂寞得覺得自己已經沒有人可以理解和明白,只好輕飄的讓自己在虛幻中找到一點真實。這已經是我深愛的一部電影,正因為這部電影輕輕地、溫柔的包容著每一種人,雖然是一部講述虛擬(電腦)跟真實(人)之間的故事,但是卻不帶任何實際的批判。這電影讓我想起了對於人性只是描繪,同樣也不帶任何批判的《紅樓夢》。曹雪芹在書的開頭就寫到:「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當假的事物被當真的時候,真的事物也會像假的一樣;當不存在的東西被認為是存在的,存在的東西也會被認為是不存在的。
男主角Stanley是個驕傲自大的魔術師,他站在布幕之後,知道這世界很多東西都是假的,也相信世界上永遠充滿科學和理性,所以對人沒有一絲絲的感性面,對事物也沒有期待與想像,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科學可以解釋得來的。他對待人也是如此充滿邏輯,一點都不同情和同理過別人,而是把這些人當成蠢蛋一樣,覺得為什麼這些人老是在盲目地相信不科學的東西,所以Stanley對待身邊人非常地不討喜和無情。Stanley也理性的判斷自己跟未婚妻是天作之合,是因為未婚妻也充滿理性、聰明,可以揭穿他的魔術把戲,就像兩個一起看穿這世界的人。
用這句話來形容伍迪艾倫1977年的這部電影《安妮霍爾》,最適合不過。因為這部電影太深刻描述真實生活的樣貌了,流水帳式的,記錄了生活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隱含了很深層、伍迪艾倫的愛情觀、人生觀。其實《安妮霍爾》講的就是伍迪艾倫自身的經歷和看法,他自己同時也扮演男主角,算是半自傳式的電影。
不知怎麼的,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想起當時讀完卡夫卡《變形記》後寫過一篇文章:《變形記》-如果人的存在是依著他人期望而活,那內心深處的自我還算是一個真正的「人」嗎?故事從主角妻子失蹤的開始說起,講到了兩人相識的過程、婚後的經歷,透過主角、觀眾、媒體、情人、家人、朋友的角度一一看這懸疑的妻子失蹤事件。
電影《孟山都眼中的世界》,從「農達」這個農藥開始,帶我們認識孟山都(Monsanto)這個企業。整整一個半小時之長的電影讓我對孟山都和基因改造甚至許多食品問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而且這些認識真的非常的切身和有用,所以這電影我看了三遍,查遍維基百科所有資料,然後我決定記錄下來。你可以選擇看電影,或是看完這一篇文章。
《FOOD,INC》(翻譯:美味代價 / 食品公司)
「商業是所有汙染的來源,更是毀滅世界的源頭。」電影開頭就拋出了這句話,然後娓娓道來,現今食品的「全球商業化」美名下的醜陋模樣…我們是否想過如今肉類中的大腸桿菌高的主因,是怎麼來的?或許沒有人想過。食品衛生的問題其實絕大部分都是從最初的製造端開始的,而不是大家所以為的食品管理的「過程」。
抱著純粹看普通喜劇片的心態,跟家人看了《白日夢冒險王》,電影結束之後,腦海裡一直迴盪電影裡輕柔的配樂、極其壯觀的場景,還有好多電影中頗具哲思的對白,我才知道,原來我真的喜歡上這部電影了。
這部片雖然好笑,但是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一部傳統的喜劇片,因為,你甚至會看到有些感傷。電影開頭,就是從主角米堤的上班生活開始,很普通,很平凡,所以他時常會在無聊的生活中幻想許多不可思議的情節,他豐富的想像力讓這一切平淡無奇的生活好像都變得有趣一些,而且時常聽不到別人在說些什麼。而當他被身邊的人用各種方式「叫醒」,讓他才回過神來時,更讓我們發笑。這部喜劇片似乎開頭已經開始要用主角的想像力,帶我們走入這個奇幻的幻想故事。
不久前看了電影《鬥陣俱樂部》,對其中一段一直印象深刻:
兩個男主角一路飆車逃亡,其中坐駕駛座的男主角突然發瘋似把握著方向盤的手放開了,任由車子不受控制的不斷往前衝,另一個人看了驚慌的叫他趕快抓好方向盤,突然,駕駛座的男主角(其實就是布萊德彼特)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