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絕對的理性,不為別人犧牲,也不要求別人為你犧牲。」——我讀《阿特拉斯聳聳肩》

8月 26, 2020







費曼說,要是物理學只能留下一個訊息給下一代的人類,他留下唯一一句話一定是:「宇宙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那麼,如果我這兩個月看完的這三冊共1496頁艾茵.蘭德所寫的《阿特拉斯聳聳肩》,叫我只能以一句話代表,我會說阿特拉斯告訴我:「追求絕對的理性,不為別人犧牲,也不要求別人為你犧牲。」但單一句話不足以表達蘭德哲學的精妙之處,所以我想簡單講講這本或許堪稱真正能顛覆三觀的書。

阿特拉斯是個述說資本主義烏托邦的故事,但在我看來作者蘭德想表達的哲學觀遠遠的高過於故事的本身,故事只是他哲學批判的具體化,甚至帶有蘭德的切身經歷與理解。故事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提出的哲學問題、對於世界的叩問:『在這世界,我們所理解的道德到底是什麼?人活著的美德是什麼?』


人活著的美德是什麼?

這個社會以及你周遭的每個人會理所當然的告訴你:美德是一種犧牲、是利他主義。也就是說,自私是被譴責且不可取的。但去為他人犧牲,理所當然是一種美德……嗎?自私是錯的嗎?用理性去理解「人不可以自私」這想法的意味,他本身的意義是反生存的。自私意味著,不該追求自己的利益,應該要有利他主義的精神,為他人而活,別人的幸福比起自己的幸福重要。那麼,在自己與別人都餓肚子的情況下你必須餓死也要把食物讓給對方,就算對方是對你毫無價值的陌生人嗎?那麼,在自己的孩子餓肚子跟陌生人的孩子餓肚子的情況下,把唯一的食物讓給陌生人的孩子,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無私與犧牲嗎?這樣的美德告訴你的是,這世界上所有更可憐更窮困的孩子都沒能吃飽的情況下,讓你自己的孩子吃飽都是一件自私的事。而你無能為力,所以在一些宗教的立論上,你有罪。你必須要無條件的一直為他人犧牲到精疲力盡為止,所有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拿出這個美德的金牌來主張你必須做出犧牲。

動物抑或是所有生命,本能都是求生的。但是在這樣的美德下,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主張他人該犧牲。這會使得有能力的人被掠奪得更多,但要求別人比為別人付出更容易,所以人人開始爭相做弱者對強者提要求,最後再也不會有人願意付出。

你是否有看出上面的一整段脈絡,在講述的正也是共產主義之所以不可行的原因?你是否可以發現到諸如北韓這種共產主義失敗的原因?並不是人類很自私,而是生物的本能本來就是生存。一個利他主義的最大化就是共產,但共產社會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不鼓勵強者的社會,因為在共產社會裡,有需要的弱者最大,所有強者都是理所當然的要付出自己的能力滿足弱者的需求,並且,他沒資格,也不准得到與自己能力成正比的報酬。一個鼓勵弱者的社會,只會讓強者消失匿跡。

再者,這樣的美德其實也充斥在人們的道德思想中,不光只是共產主義的專利。就像人們認為婚姻就是對於幸福的明確保障,好像有了諾言和契約,就可以確保這個人會無條件的愛你,不會跑掉。噢,或許講到這裡有人會說,不,我知道婚約不會保證我的幸福,但可以保證我的權利,並且保證對方要是背叛了我將會受到一定的懲罰。是這樣嗎?所以人們所許下的婚約就是為了在對方背叛時能夠有效的傷害對方?犧牲奉獻以及利他主義的美德在婚姻之下又去了哪裡?婚姻是一種聲明與宣示,是在說:「這個人的精神與肉體今後都是我的權利、只能是他的另一半的。」但事實上除了每個人自己的腦與身體,沒有任何一個外在的東西可以真正控制並主張一個人的精神與行動,若有那種東西,那便是精神洗腦與肢體暴力,並且若婚姻是那麼強力的承諾與宣示,那麼外遇就不會存在了。

或許你會說,結婚跟交往是兩回事,結婚需要慎重,因為婚姻有承諾,必須遵守。在我看來呢,承諾就是一個逼人違反天性的東西——你永遠都不應該去承諾別人你不一定可以做到的事。還不相信嗎?試問每個人年少輕狂時講過多少諾言,再想想最後那些話是否有實現。人們時常連自己的諾言也做不到,卻希望他人可以遵守。這就是精神上的矛盾。

而在愛情裡,若你同樣的追求那樣的美德,你是否會認為你不可以去愛一個你真正愛的人?而是去愛一個比較需要你的人?去愛一個你朋友你爸爸媽媽甚至整個社會認為你該愛的人?(別忘了同性戀受過的苦)就算你不愛對方?這難道不是一種對於自我的背離與矛盾嗎?

而若是你沒有到那樣的地步,覺得這樣的美德要給一個自己真正愛的人,那麼你也會為對方犧牲了自己的信仰價值或生活,為了對方的幸福而活,並且要明白真正的犧牲是會給你帶來痛苦的——因為不痛苦的話就算不上是一種犧牲。那正是你會把自己的生存目的給抹滅,把自己的生存可能完全的放在對方身上。或許對方沒有同樣的為你做出犧牲,或是有天不在愛你、有了改變、或對方因為矛盾的犧牲陷入了痛苦、抑或不再是你認為值得犧牲的人時,你的生存目的就失去了,你的生存變成了一種混亂的矛盾,甚至會認為自己不再有生存的目的或價值。若是抱持著這種美德去愛人,或許才是活著真正的痛苦根源。

人們所崇尚的這個犧牲、利他的美德,本質上的認為必須無條件的去承擔痛苦,讓人活的不像人。因為這樣的美德要求是反生存的,而生命是追求生存的。這樣的美德也會迫使人隱藏及壓抑自己想追求幸福與利益的慾望,因為別人會說你自私。追求幸福或自己的快樂是生物的本能,但當這些本能變成了罪惡,就會產生對於存在的矛盾,並且從中生出了一個東西——謊言,以此掩蓋追求幸福及自我利益的目的。



我們不需要別人嗎?為自己而活沒有同理心嗎?上述的論述或許會令人產生一種奇怪的矛盾,那就是——我們只需要為自己而活嗎?不用想著去幫助別人為別人犧牲?別人怎樣都不要管嗎?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論述的真正意思是,你必須先為自己而活,這是首要的,如同叔本華說的話:「每個人的生活與存在都是為了自己,因而每個人都首先在自身之內存在,是為了自己而存在——任何人,不論他以何種方式生存,他自己是什麼,首先在於他對自己來說是什麼,這是第一位的;如果他之所是價值不大,那麼他的生存價值就不大。」為了自己而活,你才會願意去創造自己存在的價值,你所創造的東西間接的能夠造福這世界,這是一種必然。你擁有對於自己存在的價值觀,會出於本能的願意去幫助那些同樣可以體現你價值的人,抑或是運用你的理性去認同那些相同價值的人。這不是一種犧牲奉獻,因為這樣的概念是,你的付出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對那些同樣可以體現你的價值的人付出或是給予幫助。



蘭德的客觀主義與金錢觀

狡詐的人對於這種美德的利用,也有更甚者,他們希望你付出你的美德,來幫助他們的利益,因為他們「需要」,並且你就算用自己的能力,只要是追求利益或金錢,你就是自私的人。你不捐款,很自私喔;你不無償幫忙,你很自私喔;你很有錢,你卻不捐出來給比你窮的人,你很自私喔。想想那些用善心行騙的人、那些假美德之名去剝削強者的人,這些都是拿美德作為提款機在提取他人的善良。但我們卻從未想過,難道那些提出要求的人被滿足就不是一種自私?滿足自己,自己很自私;滿足別人,別人不算自私。所以大家都對別人提要求,只要我覺得我需要,就不是一種自私了?這就是利他主義的美德的矛盾之處。

最後,來講蘭德的金錢觀。蘭德是崇尚且追求金錢的,但是金錢只是結果,是美德的產物,也就是一個人盡自己的努力所換來的價值,他同樣的能去換得他人努力的成果。金錢永遠無法代替你成為原因。一個人擁有從他人手中掠奪來的錢、不勞而獲得到的錢、不靠自己能力賺來的錢…都不會使一個人變得有價值,甚至反而才會讓人覺得金錢是一種罪惡。

金錢是身為人必要的謀生來源,是一種憑藉自己能力得到的成果,所以不屑金錢、視金錢為罪惡,是一件弔詭的事,因為若一個人聲稱自己不屑金錢、不要金錢,那麼他是依靠什麼存活?而獲取利益、賺錢究竟有什麼罪惡的?最後關於金錢蘭德在書中有幾段說的很有意思:

「我不會說其他人的利益就是我的工作目標——我自己的利益才是我的目的,而且我鄙視那些放棄自己利益的人。」

「金錢會永遠只是作為一個結果,而不會代替你成為原因。金錢是美德的產物,但它不會給你美德,不會補償你的惡行。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金錢都不會讓你不勞而獲。這是否就是你仇恨金錢的根源?」

「你知道那些二流的人的共性嗎?那就是對別人的成果的憎恨。那些神經兮兮的平庸之輩坐在那發抖,生怕人家的成就比他們的更大——他們體會不了到達巔峰之後的那種寂寞。寂寞地盼著同樣的高手——盼著值得尊敬的心靈和值得崇敬的成就。……他們忌妒成就,夢想著一個所有人都對他們俯首稱臣的世界。他們不知道,這樣的夢想就是平庸最精確無誤的證明,因為那種世界正是創造者難以忍受的。」


蘭德提到他的思想受亞里斯多德影響甚大,雖然對亞里斯多德的很多哲學觀極不認同,但是覺得亞里斯多德對邏輯學跟人類求知的手段的定義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以阿特拉斯三部的標題正是獻給他的禮物。以整個故事來說,蘭德反對的正是神祕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並把他的哲學概念稱為——客觀主義。這樣的客觀主義是一種生活的哲學,他可以在政治、感情、精神、金錢觀上貫徹,一個人的幸福就是他生活的道德目標;創作和生產是他最高尚的行動;理性則是生存唯一的標準。身為人,最大的美德應該是「去愛自己的生命,既不犧牲自己,也不犧牲他人。」是一種可以被實踐的哲學精神與生存目標,這也是蘭德為什麼要在書中反覆的透過裡面的角色說著那句話:


「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對它的熱愛發誓,我永遠不會為別人而活,也不會要求別人為我而活!」






You Might Also Like

1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