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跟虛偽和世故妥協,縱使你發現世界上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你也不應該跟他們一樣。當這個世界上唯有這樣才能活下來的時候,我還是會不顧一切的反抗,就算要因為這樣而付出許多代價也在所不惜,因為對我來說,世界上的人要怎樣偽善怎樣世故是他們的事,我為什麼也要跟他們一樣虛偽?或許我會因此對不起很多人,但是起碼--我對得起自己。
每次看到別人說有些孩子是「交到壞朋友」都覺得很不屑,這些新聞媒體爸爸媽媽親朋好友怎麼不檢討一下,其實你們口中的這些人本身就是別人的壞朋友?而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者,你們那醜陋不堪的價值觀和行為正是造就了這些人也跟著扭曲的重要原因,你們卻從沒有試圖去導正過,只把這些責任都推給了壞朋友。
物以類聚的道理我始終相信,但是我們最喜歡的不是理性的講道理和找原因,而是把錯都推給別人。實在可笑。
看了看最近的新聞,發覺台灣還是有很多人老愛用暴力解決事情,無 論官員還是百姓。不過說起動粗這件事,其實是有違常理的,因為人 是只要能用腦子想、能用嘴巴講,就絕不會用罵的;能用罵的,就絕 不會動手;非得動手的時候,就是因為自己的腦子跟嘴都派不上用場 了。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一堆腦子不會想、嘴不會講的人,動不動就 賞巴掌,動不動就出拳頭。
要是教育是你什麼話都把它說死了,就別妄想這些受教育的人腦袋的思維能力有一天會自己活過來,對我來說這種教育模式之下的人都只是受教的殭屍,你教他吸一口氣,他就跟著吸一口氣,到頭來還是不會自己呼吸。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16/297092.htm?from=fb_et_news
這新聞很讓人動容…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演戲,況且能讓全市民都跟你合演一齣戲,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我不希望有任何人是如同在電影《楚門的世界》裡一樣活著,等到他長大後,才發現現實有多麼殘酷的在欺騙他。但是對一個已經不能在這世界上逗留太久的孩子而言,抱著這樣的美夢來度過剩下的生命,或許也是一種美好。對他來說,如果可以永遠不醒來,那夢也會是唯一的真實了。
每個人都會願意讓這小男孩的純真靈魂中一輩子保有夢想,
剩下的殘酷和真實,就留給還要繼續活很久很久的我們吧…
台灣人好像把客套當成一種美德和習慣,你就算逼他們,他們也不會為了維護真理而說真話,但卻願意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平而撒謊。
鳥會離開籠子,不是因為真的捨得丟下那些同伴,
而是比起留下,牠們更嚮往籠子外的自由。
如果你有翅膀,
如果你生而該屬於天空,
——那你為什麼不飛翔?
打字回覆人家的時候,拿捏用字很重要,畢竟你在這頭我在那頭,螢幕隔螢幕,只能用文字來得知對方的反應和態度。一個對答的結束,需要有一個不一定完美但是一定要自然的結束,那該怎麼做呢,通常大家都會用一個:「嗯」作為終結,但是一個嗯好像太過冷漠,顯然對方的話題引不起你興趣,可你偏偏又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通常我們會再多加一個嗯,變成:「嗯嗯」但是看久了兩個字好像有點多餘又有些許矯情,那該怎麼辦呢,總不能延伸下去變成嗯嗯嗯吧,感覺又太敷衍。
所以我建議大家在拿捏到底要用幾個嗯的時候,不妨參考一下我們的政論節目那種拿捏的恰到好處的對答,要是跟你說話的人正好叫作寶傑,那麼最後你們對話結束,你就可以這麼回答他:是的寶傑!
伴侶制度大家一反對下來,開始有人大力的反駁那些反對者,說他們都沒有為真正需要的人著想,甚至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留言是這麼說的:
試想一個場景:一個沒有結婚的老人,親戚都比他先走,或者早已沒有聯絡 ; 他不想住進養老院、也不想寄人籬下,但是他有多年情同手足的好友 ; 他生病了,要緊急開刀,在現行的法律制度下,沒有任何人能替他簽署同意書,好友因為沒有血緣關係,就算再著急難過,醫生都甚至不需要向他交代病情。「伴侶制度」的建立,即是保障了這樣的一群人,透過雙方同意的指定代理關係,使得沒有血緣上親屬的獨居人,也能得到較好的照顧。伴侶制度立意是為了保障更多數的人群,無論是否為情侶關係、異性戀關係、或同性戀關係。
此文回應《同性戀者有甚麼人權?》,原文連結:http://kwankaiman.blogspot.tw/2013/10/blog-post.html?m=0(可以不看,我幾乎整篇都轉述在這了)文章好像講得很理性,但是都在指著那些支持同性戀婚姻平權的人鼻子罵。好像這群人就是假人權鬥士一樣。光這一段話就讓人覺得作者是不是把大家都當成激進份子了:
同性戀者有甚麼人權?以上問題異常複雜,一些人認為支持人權理念的就要全盤接受同性戀運動的一籃子「平權」訴求,但我認為人權的不同層面要區分開來討論。
勇於嘗試和接納不同事物的樂趣在於:原本你以為深深討厭著的,在嘗試過後才發現--自己竟慢慢喜歡了。
沒想到有朋友想跟我討論多元成家的議題,我想都沒想先跟他說,這個要講下去可長了,叫他給我一點時間想想。今天花時間了解也看了一下法條和資料,對於多元成家法案,打著「三種制度,滿足多元家庭」標語,草擬了「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多人家屬」,但是這三種制度不像吃健達出奇蛋的「三個願望,一次滿足」那麼簡單,就其中的同性婚姻的議題是更應該要另外拿出來講的。
看到了這篇文《別再當智障!台灣人快要養不起自己的未來...》寫得十分一針見血,
提到幾句話深表認同: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誤解了富爸爸的真正意思,或是只會斷章取義,一心只想賺Easy Money和Quick Money,沒有人肯腳踏實地的幹活了。」
「當一個年輕人腳踏實地的幹實業幹了十年,最後卻發現不如其他人炒股、炒房兩年賺的多時,他的信心就會動搖。」
昨天發現的新APP,
玩了一下就很興奮的想推薦給喜歡攝影和拍照的人
這軟體實在會讓人愛不釋手
他實在太棒了!!!!!!!!!!!!呃啊啊啊 他不是另一種拍照或攝影軟體,
而是可以把你拍好的照片相互重疊
攝影的名詞就叫「重複曝光」
有一種人,他穿時尚的衣服是為了讓別人看,開的車也是為了讓別人看,居住的家裝修也是為了讓別人看,所從事的工作也是為了讓別人看,孩子送名校也是為了讓別人看,他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展現給別人看自己的品味或成績或格調,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做唯一標準,這種人我稱為「櫥窗人」。
- 朱德庸
我這輩子大多數的時光都很快樂,痛苦當然也是有的,但是從來不會記得。
只記得經歷過這些痛苦,曾讓我獲得了多少的快樂,如果要說最快樂的時候,大概就是現在了。雖然沒多大的成就、多高的收入或多了不起的背景,但是覺得能夠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而且從中得到這些快樂,已經比誰都富有。當然我也不是那麼容易滿足,對於求知,我一直都很貪婪。
爭著人究竟該不該知足這件事,
我總覺得:人應該要知足,同時也要不知足。
在外在的追求上永遠知足;
在內在的追求上永遠不知足。
我總覺得:人應該要知足,同時也要不知足。
在外在的追求上永遠知足;
在內在的追求上永遠不知足。
寫了一篇黑心油的投稿給自由時報,沒想到真刊了,非常高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28/today-o3.htm
黑心油新聞越演越烈,大家都恐慌極了,每天新聞的強力放送,簡直讓原本一概不知的大眾也快變成棉籽油專家了。不過還比不上真正的油品專家,前幾天這真正的油品專家出來表示:「精煉棉籽油無毒,別鬧國際笑話」。大概覺得大家都不懂棉籽油,把精煉過的棉籽油看得跟有毒食物一樣,怕要是繼續下去,國際要笑話我們台灣人了。
節錄自《魯迅說醜陋的中國人》
「嘆中國人好像一盤散沙,其實這是冤枉了大部分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的並非小民,只是大小統治者。官僚雖然依靠朝廷,卻並不忠於朝廷,吏役雖然依靠衙署,卻並不愛護衙署,頭領下一個清廉的命令,小嘍囉是決不聽的,對付的方法有「蒙蔽」。他們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時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稱尊處就稱尊。」
-魯迅
「一個人的記性不佳是有益於己而有害於子孫的。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地脫離了受過的苦痛;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被虐待的兒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兒媳;嫌惡學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罵官吏的學生;現在壓迫子女的,有時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
-魯迅
我還記得在大學的時候,我問了我那時候的大恩師許多問題,
他只回答了我一句話:「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你自己不是都很清楚嗎?」
沒錢的時候以為有錢才會快樂,有錢的時候才又懷念窮困的苦日子好容易滿足;
單身的時候以為有伴才算幸福,有伴了以後羨慕單身的人過得很自由自在;
當學生的時候恨不得趕快長大出社會獨立,出了社會以後才又回過頭想念那些讀書的時光。
關於《康熙字典體,不要再用了》這個網站,不以為然。
http://nomorekhangxidictfont.tumblr.com/
起初看到這個網站,先是發現原來市面上那麼多大同小異頗具文化味的字體都是這個「康熙字典體」。網站想展現這字體氾濫的情況,剛開始看了覺得有趣,但是隨著投稿作品越來越多,網站對每件作品的酸味和攻擊性也越來越明顯,原本無傷大雅的舉動也開始過了頭。
想想人生的體悟好像大致上可以歸類成這個順序:
理所當然、勢在必然、不以為然、順其自然。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
-海明威
只有不在意的東西,才是乾脆的來的。
林夕:「寫《於心有愧》,事緣朋友媽媽患了焦慮症,看了一次醫生後便不肯再看,朋友想我跟其母親見見面,於是我便跟她吃飯,用自己經驗講焦慮症的種種。突然想起,自己原來很久沒跟媽媽吃飯了,她感冒了我也沒回家,只是用電話問候,卻跟別人的媽媽談了兩小時。既然有這份耐性,何不放在自己母親身上?覺得有欠於她,良心有愧。」
「願上帝賜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願上帝賜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
願上帝賜我智慧,明辨兩者的差異。 」-尼布爾
想做的事情不想掛在嘴上說,是因為無論如何
該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只會有你自己;
該為一切結果負責的也只會有你自己。
專注已經很難,
所以一路上的雜音,就不需要了。
算一算大概有29萬個字,
這本書很細膩,每一個小細節,
記得上次看完這麼厚的書是【簡單死亡】,
而這本書的作者上一本是【姊姊的守護者】,我也看完了。
我哥說我對書的喜好很奇怪。
簡言之從小到大生長在台灣
絕大部分的體制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
「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不要問問題,都給我閉嘴」
有些環境讓人有勇氣舉手,就很了不起了。
你不讓人搞懂問題,卻又罵他們為什麼無法解決問題?
想想真可笑,荒謬至極。
我永遠印象深刻,有一次房間出現了一隻大蟑螂,
在我大叫著家人來幫忙的時候,一閃神他已經消失不見。
除非,把它找出來,不然我什麼事也做不下去。
但是家裡每個人看蟑螂已經跑掉,就都作罷走掉,
剩下我一個人害怕的蹲在原地等啊等找啊找,
蟑螂出現也不是,不出現也不是。
回想起我國小一年級的時候,
每次經過外面走廊,都很喜歡摸著牆壁走。
結果有天,我一樣摸著牆壁走出教室,
卻迎面而來一個跟我一樣的「同好」,
在誰也不知道讓誰的情況下,
這位男同學竟然揍了我肚子一拳…
於是,我揍了他五拳。
然後當時這件事老師跟我媽知道了以後
都覺得很好笑...ˊ_>ˋ
每次經過外面走廊,都很喜歡摸著牆壁走。
結果有天,我一樣摸著牆壁走出教室,
卻迎面而來一個跟我一樣的「同好」,
在誰也不知道讓誰的情況下,
這位男同學竟然揍了我肚子一拳…
於是,我揍了他五拳。
然後當時這件事老師跟我媽知道了以後
都覺得很好笑...ˊ_>ˋ
下士洪仲丘之死眼看著就要落幕,經過那麼久折騰,我們確實得到了一個「結果」,一堆荒腔走板的理由和荒唐至極的過程,我們很明白那不是真相。
人就是要繞了大半輩子、盲目追尋完那些不值得的東西後,
有時候所謂的告別
悄悄的太自私
當下沒有察覺
有天回過頭才發現
原來當時就是了
有時候告別的儀式
除非在心裡劇終
否則
永遠不會結束的
人生就是一直在經歷那些
拿不起的、放不下的。
或者說,人生更像旅行吧,
到處都是帶不走的風景。
有時候無謂的情緒,斟酌著用。
人啊,
嬰兒的時候在學開口;
老的時候在學閉嘴。
至於這中間,
則是在學什麼時候該開口,
什麼時候又該閉嘴。
嬰兒的時候在學開口;
老的時候在學閉嘴。
至於這中間,
則是在學什麼時候該開口,
什麼時候又該閉嘴。
龍應台說『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
但對我來說,幸福,是在別人眼中,那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或某一種 感受,也許算不上最好的,但在你眼中,卻覺得:再也沒有什麼比它 更好的了。
但對我來說,幸福,是在別人眼中,那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或某一種
發自內心開懷大笑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單純難能可貴,所以一直努力的記得,人是知足就能活得很快樂的,但為什麼我們總是拼命的當個不快樂的人?
這一輩子
或許會有太多你做不到的事
然後我們才發現這一生的努力
不在於追求成功
而是學會怎麼面對失敗
到最後才終於領悟
有許多事其實不叫放棄,
而是放下。
而是學會怎麼面對失敗
到最後才終於領悟
有許多事其實不叫放棄,
而是放下。
不久前看了電影《鬥陣俱樂部》,對其中一段一直印象深刻:
兩個男主角一路飆車逃亡,其中坐駕駛座的男主角突然發瘋似把握著方向盤的手放開了,任由車子不受控制的不斷往前衝,另一個人看了驚慌的叫他趕快抓好方向盤,突然,駕駛座的男主角(其實就是布萊德彼特)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這次,蔣勳演講中,講了蘇東坡與佛印那個"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故事,說著自己曾經在山中生活了一個月之久,以為已經能夠到達那樣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但一下山,看到豬血糕就投降飛奔而去,才體悟的說:「那時才發現,人原來可以那麼的不徹底,但,這也是人最可愛的地方吧。」在這樣滿口聖賢、悲壯、犧牲的社會中,有時候我們總背負了太大的壓力,不允許自己擁有一絲小小的快樂,但那真的是我們身為人,該為此而活的意義嗎?
為什麼腦子就是不停的在想
要是能分的更清楚
那些無法改變和能夠改變的事
就好了
但始終學不會。
要是能分的更清楚
那些無法改變和能夠改變的事
就好了
但始終學不會。
因為家不完美而離家;
因為城市不完美而離鄉;
因為國家不完美而離國;
因為世界不完美而離開這個世界;
你知道有時,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的事物,
而是願意讓它們更好的人,
正是因為這些不完美,
你才更該用盡全力的去愛它們。
我們不再是那個像孩子般還能盡情大哭大笑的自己了,
我們也不再對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種種感到好奇和在意了,
面對現實練就了不慍不火的我們,這樣的成熟卻讓人更加感慨。
而每次重新讀過一次《小王子》,卻還能讓我相信著,
在這世界上那個像孩子般的單純並沒有消失,
只是,你要更努力的記得。
我們也不再對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種種感到好奇和在意了,
面對現實練就了不慍不火的我們,這樣的成熟卻讓人更加感慨。
而每次重新讀過一次《小王子》,卻還能讓我相信著,
在這世界上那個像孩子般的單純並沒有消失,
只是,你要更努力的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