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公開課——「什麼是愛情?」

6月 12, 2015


我覺得這段耶魯大學「什麼是愛情?」的講座精彩至極。
 
耶魯院長Peter Salovey主要研究人類情感,用心理學角度討論「愛情」這件事,而且提出了很精闢的見解,主要引用了前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Robert Sternberg的理論。我整理了一些重點,但很推薦大家去看影片。
 
這理論認為愛情的三要素是:激情、承諾、親密。具備三項稱之為完整的愛。激情指的是要有肉體和情慾上的吸引;承諾指的是要有維持這段關係的慾望;親密則是願意分享彼此較私密的想法。

而如果只具備其中一種呢?只有親密感,沒有激情、承諾:那就是喜歡。這樣的關係沒有生理上的吸引,就像朋友一樣;而只有激情,沒有親密感、承諾:那是種迷戀。像一見鍾情、痴迷的迷戀;只有承諾,沒有激情、親密感:那是空洞的愛。也是一段長期的關係惡化的主因。
 
而若是具備其中兩種呢?有親密和激情,但沒有承諾:浪漫式的愛情;有親密和承諾,但沒有激情:好朋友;有激情、承諾,但沒有親密:愚昧的愛。多數這種狀況會有閃電結婚的可能。
 
再者談到在愛情出現之前,我們必定是因為被彼此吸引。但為什麼被吸引?社會心理學上對於「吸引」的研究指出,主要有七個條件——分別是三大要素和四個有趣變量。
 
先談談是哪三大要素?其中有幾項很顛覆我們的認知:「在你周圍的人」、「與你相似的人」、「你熟悉的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這是有具體的實驗研究顯示的(具體實驗內容請看影片我就不逐一寫下了)。最後他們發現,在一切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在你周圍的人」指的是與自己空間距離比較近的人比較容易被吸引和發展戀愛關係;「與你相似的人」則是,較類似的彼此比較會被吸引。諸如:身高、年齡、或是對死刑的看法、喜好的棒球隊…等等。愛情其實是物以類聚的,而且我們並不會因為彼此的「相異」而被對方吸引。講者Peter Salovey教授說,很多學生聽到這裡會舉手發問:「我的另一半是跟我完全不同的人,這你又要怎麼解釋?」他說他通常都回答:「祝你好運。」XD。最後,「你熟悉的人」指的就是原本就認識、熟悉、常常見到的人,比較容易促使一段關係的開始。
 
另外四個有趣變量:「能力」,人們真正會喜歡的是偶爾也會犯錯的有能力的人。心理學上的出糗效應,驗證了瑕疵只會在你能力強時讓你顯得更有魅力。而能力不強的人出現瑕疵,會讓魅力評價更低。另一個是「身體吸引」,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認為外表不重要,這觀點有一部分卻是錯誤的,因為研究發現決定人們是否第一次約會的因素正是外貌。不過先不要太沮喪…因為決定人們第二次約會、或是維持一段長期關係的主因就是外貌以外的因素了。再來第三個變量「魅力」。尤其有趣的是,會吸引我們的不是原本就和你很好的人,反而是"本來沒有感覺後來越來越好的"那種類型會讓我們更著迷。這裡Peter Salovey教授講到一個很精闢的東西:傷害我們深的不是原本對我們不好的人,最令人傷心的是原來對你很好的人突然變冷淡了。最後一個變量更有趣,「錯誤歸因」。也就是在其他因素的影響之下,人們會錯誤的認知以為那是一種戀愛的感覺。例如:喝咖啡、運動時、以及面臨恐懼的狀況時心跳加速的現象,都會讓人們誤以為這是一種戀愛的感覺。這裡解釋了一段戀愛關係中呈現的暴力現象,為什麼會讓人那麼不自覺,因為太多人把恐懼誤以為是一種愛的感覺。
 
而最後台下的提問有問到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清楚這些原因,會不會降低這種錯誤歸因?』Peter Salovey就回答,當然,越清楚原因所受到的影響就越小。例如告訴一個喝了咖啡的人說你心跳加速不是因為有了戀愛的感覺,只是因為心悸。但是我們面臨的大多數狀況是:明明原因很明顯,我們卻非常的不自覺。
 
演講最後還有一個提問也很有意思:『我們會不會有對多個人產生愛情的可能?』Peter Salovey說,這是一個在學術上也很有爭議性的問題。採進化論的人會認為人們「會對多個人產生愛情」。但由於這種狀況跟社會的共識、信仰有所衝突,所以通常這種情況依舊會讓人產生矛盾感。
 
OK我竟然打了那麼多,你要不要去看這影片呢。

影片網址:http://tv.sohu.com/20140207/n394579078.shtml


You Might Also Like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