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 《紅樓夢》讀了大半,就算讀過了,依舊有些地方,沒真正領悟其中的意思。這大概是為什麼常聽人說,好的文學能讓人讀了又讀。或許多讀幾次,有天也會讀懂了吧。我才發覺好的文學在人生不同階段讀,竟然會夠有不同領悟。 Continue Reading
用簡單JS外掛切換tab,首先, 1. 下載:jquery.tab.js的外掛。 2. 加入以下這一段: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jquery.tab.js"></script>(←路徑記得改啊!)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Continue Reading
最近看書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議題:「鏡像神經元」。 這東西是1992年生物學者在研究複雜大腦構造時發現的一種神經元。會稱之為「鏡像」,是因為這個神經元跟生物的模仿能力、社交能力、同理心息息相關。起初他們對猴子做了幾個簡單的實驗,其中一個實驗是:實驗人員在猴子面前拿起牠眼前的物品、以及讓猴子自己拿起物品。結果他們發現這兩個實驗:「自己做」&「看別人做」,在大腦所激起的反應竟然是一樣的。這誘使生物學者做了一連串不同的研究,進而提出這樣的理論。 Continue Reading
已經不知道多少年,我很久很久沒羨慕過別人了。我甚至記不起最後一次羨慕別人是什麼時候。以前當然有過,但是心態慢慢變成了欣賞。用什麼心態去看待事情很重要,比你的能力如何都還重要。 Continue Reading
我一直都很喜歡這個和尚過河的小故事。 - 曾經,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兩個人雲遊四海修行。 路途中,面對一個深及腰下的河流,正要涉水而過時,看見岸邊站著一位穿著美麗衣裳的姑娘正愁無法過河。修行人本來就是要普渡眾生的,所以老和尚二話不說,自告奮勇抱姑娘過河。過河後,美女一再地感謝老和尚,然後就分道揚鑣。 接下來,師徒沉默地繼續行走。他們行走過一座大山,師徒保持沈默,但小和尚心中的困惑與不滿愈來愈高,他們又行走過第二座大山 ……直到爬上第三座大山的山頭時,小和尚終於按耐不主而開口問了師父:「師父,您一直告戒我們,出家人不可近女色,可是剛剛您明明就破了戒了,卻未何毫無交代?也沒有開示?」 老和尚其實了然於心,早就知道小和尚心中壓抑的情緒,所以,早就胸有成竹地有了答案。 老和尚面帶微笑地說:「徒弟,沒有錯,為師的我是犯了戒。但是,過了那條河,我就把那個女人在那個河邊放下了,難道你的心中還抱著她嗎?」 Continue Reading
德國哲學家歌德說過的這句話真好:「人類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樂。」 - 關於歌德,他也有個這樣發人深省的小故事: 魏瑪公園里,歌德正在一條狹窄得僅容一人通過的小徑上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曾經把他所有作品都貶得一錢不值的批評家。兩人都站住了,那位批評家傲慢地說:「對一個傻子,我絕不讓路!」 「我卻相反。」歌德、微笑著站到一邊。 Continue Reading
《我是誰》這本書裡,有個章節討論了一個問題:「該不該做個好人?」要先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又應該先了解,人為什麼要為善?在這個議題上,西方哲學家的論點,跟東方的孟子、荀子有點類似:盧梭認為人性本善,文明才是惡的;而赫胥黎認為,人性本惡,文明卻能看管住他。一直以來人性的善惡論爭論了很久,但後來哲學家更宏觀的跳出來,才發現這兩個說法都是錯的,也都是對的。因為人是既善又惡的。其中,哲學家康德不對人性的善惡評論,而是提出了一個論點:人類的道德不是源自於人性或外在環境,而僅僅是「意志」。但康德這個看法並沒有解釋到一個東西:人為什麼要為善?如果道德不是源自外在環境的影響,那為什麼人會意識到要為善? Continue Reading
原來這世界的定律就是這樣來來去去的,事物的去留都沒辦法強求,也好。至少這代表,那些你以為必須做決定的事,其實丟回去給時間,到最後都會有答案。所以我從來不想以後的事,不去想以後我該做什麼,因為時間會自己給我答案。有個哲學議題是這樣說的:「人有自由意識,可以自己做決定。」這個議題美好的讓很多人以為,是的,我的思想是自由的,所以我的決定也是自由的。我可以決定我自己。 Continue Reading
「我常想像著這世界是一部大機器,機器從來不會有多餘的零件,機器的零件總是數目精準的,如果這世界是一部大機器,我一定不是多餘的,我一定有我存在的意義。」 這句話出自電影《雨果的冒險》小男孩雨果內心最真誠的自白,從他身上慢慢揭開世界電影史的真實故事、一個真正「為電影而拍的電影」。乍看片名,大概會以為主角就是「雨果」,但其實這電影中的主角並不是雨果,而是那些我們總是忽略的、故事中的配角。《雨果的冒險》更向製造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的盧米埃兄弟致敬;同時也講述了偉大的科幻片、恐怖片始祖喬治.梅里艾導演真實的故事。 Continue Reading